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北海召开
6月2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广西北海市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旨在交流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博物馆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新趋势,展望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共同繁荣,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来自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中国各省市专家、学者等约250名国内外嘉宾应邀出席论坛。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发表开幕视频致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出席论坛并作开幕致辞;泰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部长穆哈吉尔·艾芬迪,柬埔寨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格娜,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部长拿督斯里 南茜·苏克里,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发表视频致辞。
中国—东盟积极合作 推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一项坚定的历史责任。张旭表示,中国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博物馆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张旭强调,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但中国与东盟文化领域的对话交流没有中断。东盟各国都有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物馆藏。我们都面临着实现文物“活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任务。“我们愿与东盟国家携起手来,在博物馆运营管理、博物馆文物展览、文物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与对话,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在致辞时表示,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一是加强对各类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充分挖掘文物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以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和永续利用,促进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孙大光强调,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文化相通,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愿与各兄弟省市一道,加强与东盟各国在文物研究与学术交流、文物展陈、文物数字化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泰王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须善用数字技术。泰国欢迎和支持中国推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改革创新,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开展泰中两国的全方位合作,使文化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更包容的力量。
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部长穆哈吉尔·艾芬迪在视频致辞中说,中国和东盟各国,特别是印尼,可以分享通过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博物馆的经验,推广各自的实践经验。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鼓励新举措,共同促进可用于创造共同繁荣、和平、宽容和人道的文化价值观。
“ 中国在可持续开发文化遗产潜力上具有海量的经验,而且正在通过数字渠道展示自身灿烂文化,这些都能成为东盟和柬埔寨本身的宝贵经验。”柬埔寨王国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格娜表示,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探寻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通过数字科技提高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东盟尤其是柬埔寨,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对话伙伴的支持,加强在博物馆、文创产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经验与良好实践。
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部长拿督斯里南茜·苏克里认为,技术进步开创了博物馆与用户之间关系的新范式,是二者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友好关系,马来西亚期待着在适当领域开展合作,包括展览合作、专家培训或交流项目。”拿督斯里南茜·苏克里表示,将继续支持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促进共同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文化创意举措,以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东盟关系日益密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双方在文保、文博、文创等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相互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希望双方加强政策交流和经验共享,完善合作机制,深入研究人与文物、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深化合作与交流,使双方社会人文交流取得更大发展,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陈德海说。
多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新趋势会上,来自中国—东盟的嘉宾分别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作了主旨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以馆藏古琴“活化”为例,提出如何保护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文物级的乐器,使之“活”起来的可行方法。田青认为,应对沉睡在博物馆或者展柜里的乐器进行适当的修复,或交由专业琴师来演奏。“让文物‘活’起来,就是为我们今天的人与祖先提供灵魂交流对话的机会,也是让历史不但不中断,而且能够延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机会。”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在视频演讲中分享了故宫博物院以数字科技助力文物“活化”的工作经验,并以“千里江山图”的“活化”利用为例,分享了故宫博物院在依托展览研发文创产品、图书、数字化产品,进而将挖掘出的文物文化元素不断衍生深化,实现跨界合作,推动数字科技与博物馆工作深度融合的工作经验。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表示,文物数字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发挥其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让文物活起来”,参与文明互鉴的基础性工作。对此,应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全面、系统、科学地记录文物的全面信息,为其建立可以永久保存并可持续再现的翔实数字化档案,实现文物本体信息数字化保全和保护。
三星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 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韧介绍,三星堆正构建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核心产业链,形成了“一个超级品牌、二大销售平台、三种开发模式、四个发展方向、五大产品系列”的三星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此外,三星堆还从遗址保护、展陈提升、活化利用三个方面,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支持三星堆等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博物馆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与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形成完美的结合。”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认为,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博物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其各项事业朝着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已成为各博物馆的共识。
泰国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尼达雅·咔诺蒙坤在视频发言中指出,新冠疫情危机无疑影响了全球博物馆,但随着各个博物馆相互合作,通过数字科技将自身转化为新常态下的线上学习空间,才有了我们今天屏幕上看到的文物“活化”。尼达雅·咔诺蒙坤相信,在各个博物馆的群策群力下,博物馆能成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全方位推动社会发展,无论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还是新兴的方式,或者是未来的方式,都将是一种进步。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在作题为“IP、非遗、国潮与元宇宙——新时代博物馆文创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时表示,博物馆藏品“活化”意义在于帮助受众认知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并为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两场专题对话,议题为“科技创新与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和“文创产品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共有14位嘉宾围绕文物“活化”的最新科技、文物“活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论坛成果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还举行了第14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启动仪式和广西文旅区块链上线暨程阳八寨数字藏品发行仪式。
据悉,作为本届论坛的配套活动,第14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将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展演包括舞台艺术类教育成果展演、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艺术教育优质课堂展示4个板块。
近年来,文博产业拥抱前沿科技的速度不断加快,博物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地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发展数字化体验产品,借助新技术展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加强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本届论坛通过聚集优势活动、线上线下结合等举办方式,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后疫情时期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层论坛,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17届,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提供了重要平台
这个活动好有意义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