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非遗传承人校园“再就业”丨文化印记·深读北海①
编者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2022年“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开幕在即,本报记者走近非遗传承人、博物馆馆长、水彩画画家等北海文化名人名家,从不同的视角探寻“文化北海”底蕴,挖掘坚守和融新的力量,传播“文化北海”之美。即日起,本号开设《文化印记·深读北海》专栏,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陈李明的教师梦,在今秋得以重圆。这位年过花甲、头发全白的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还有一个身份——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赤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周三、周五,在北海市第三中学的学生陶艺实操室里,陈李明的“学习中国陶艺 传承中华文化”课,牢牢吸引着台下一双双专注的眼睛。课程开设仅一个多月,已成为学校最热门的课后服务课程之一,每次下课铃响后,学生们还舍不得离开课堂。陈李明在授课。何炜艳 摄
“学生们一开始也以为不过是‘玩泥巴’。”三中科研室主任何炜艳告诉记者,孩子们日常并不缺乏玩泥巴的机会,“但陈大师给他们灌输的不仅是如何制作,还包括赤江陶的历史文化、陶艺制作的工艺理论,且有意培养他们感受美、自主创造美的能力。”制陶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和审美的慧心的技艺,为避免学生们对“枯燥”的理论提不起兴趣,对反复盘筑泥条、捏制失去耐心,陈李明以“做得好的作品可以优先烧制”来激励学生。“目前制作的两批作品,第二批作品中,可烧制的成品数量和质量都较第一批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们创作积极性更加高涨。”何炜艳向记者展示着学生们那些虽显稚嫩,但色泽、形状已十分灵动的“大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们的作品。何炜艳 摄
陈李明并非首次上讲台。退休前,在铁山港区兴港镇赤江华侨陶器厂担任工程师期间,陈李明一直负责职工技能教育工作;在十多年前,工作十分繁忙的他还一直往返于铁山港区和北海市区之间,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授课。“赤江制陶业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产品包括生活日用品煲、盆、缸和炻瓷餐具、茶具、日用瓷器及手工艺品等,是广西陶瓷出口创汇大户。2018年,赤江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李明说。
赤江陶瓷(资料图)。罗伟 摄
在赤江华侨陶器厂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李明,对赤江陶有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更好打造北海文旅品牌新名片,熟谙日用陶瓷制作的他更多地投入工艺陶瓷创作,多件作品获“八桂天工奖”,让古老的赤江陶烧制技艺得以重焕新生。
陈李明与赤江陶瓷(资料图)。罗伟 摄
但这还远远不够,要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真正获得新生,更需要的是新鲜血液,让传承后继有人。“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陈李明传承技艺的迫切愿望与学校培养新时代全方面发展人才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于是,古老的技艺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何炜艳说,在陈李明的帮助下,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准备将该课程纳入年级课堂,“因为现在每节课只能容纳60名学生,学生们都想报名,我们也希望能让更多学生受益。”
学生们在认真学习制作赤江陶瓷。何炜艳 摄
据悉,学校已经计划把目前的课后服务课提升为精品课,继续由陈李明授课,从中选拔具备传承能力的好苗子。
“制陶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对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产生兴趣的过程。”陈李明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的种子,正在萌生新芽。(来源:北海日报记者 谭华懿)
孩子们就是喜欢这种新奇的东西 非遗要传承发展要让大众参与进来 要是我读书那会有这些就好了 看起来很好玩的样子 传承下去,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