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有人把客家人称为“东方吉普赛人”,认为他们像吉普赛人那样生性好动喜欢迁徙。其实他们并不是这样的,是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势下,才迫不得已由北而南迁徙为“客”,因此就有客家人的称号。他们心底恋土敬祖,对故土的眷念,就从客家围屋格局中就可以看出。
三百多年前,合浦的客家先祖为“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一根扁担,几件破衣,几只烂碗,携妻带子,从中原大地,到福建,到广东。一路辗转迁徙到现合浦县,几经艰辛,一路走来,从文明到野蛮,从繁华到荒凉,历经二三百年,终于选定这一方山青水绿、草木华滋、五行俱足之地建筑家园。这里,最初只是几间茅屋,几块荒坡,几棵野树,一缕炊。当然,还有土著的敌意、野兽的吼叫和土匪山贼的刀光剑影。他们最终战胜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野兽的侵扰,从而安居乐业。客家人遂将闽粤祖地建土楼而居的传统发扬光大,众志成城,一担担黄土,一筐筐沙石;两块夯板,几根粗木棒,“吭唷、吭唷”夯筑起土围城,聚族而居。
合浦县有客家人40多万,客家人留存下来的客家土围城主要分布在县境内的曲樟乡、公馆镇、白沙镇和闸口镇,而其中又以曲樟乡曲木村的最为典型。被誉为广西第二,桂南第一的一座客家土围城。
土围城的建筑风格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曲木土围城的“老城”与“新城”均呈长方形,整座围城的四周均用夯土高墙围合,整体布局由两个长方形平面组合构成,属方形客家围屋类型。城墙均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高大厚实坚固。城墙最高处为10.5米,最矮处高7.1米;另有两处量得高度分别为9.25米和8.33米,平均高度为8.795米;厚0.86米;厚度符合“每墙厚三尺”的规制,高厚比达到10比1。
而如果按照“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的规制,陈氏客家人的夯筑技术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新老城”总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围墙内的房屋均为单层,悬山顶,屋面均铺盖小青瓦,木椽、榇、房屋的墙壁,除中座祖公堂全部使用青砖外,其人均为夯土或土坯砖、火砖混合筑成。房屋布局“老城”为“二横二堂”,新城为“三横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各房屋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住房分主人房、长工房和丫头房,主人房又分内室和外室,各种规制不得逾越。围屋内还有水井、晒场、粮仓等。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厚厚地围墙的土楼。
曲木客家围屋于2013年1月9日被合浦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