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自唐改州名,宋建土城,至明代已成规模。土城扩为砖城,面积增大了一倍,古城区范围西至今西华路,东至今城基东路,南至解放路,北至城基西路(北河塘以南)。古廉州古城内有多少条街道?经历了近千年岁月烟雨之后,这些街道踪迹何在? 宋以前,廉州城内有市无街。为什么这样说呢?据史料记载,廉州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所在地,来往货物漕运转连接中原与海外靠的是漕运。沿西门江码头货物集散装卸处,既是货场仓储,又是商贾市民串换货物或聚集互市的地方,有货即有市,没有固定房屋和日期。唐朝诗人项斯描写廉州珠市的《蛮家诗》中,就有具体生动的展示:“领得买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醉后眠神树,耕明时语童瘴烟……”。全诗写出了珠市交易的活跃和热闹。却不见有一字提到街道商铺瓦舍酒楼茶坊,这就是典型的有市无街。 然而,到了明代,廉州城在诗人的笔下又是另外一种景象了。西门古渡边有官衙黄堂,天涯驿路上有来人络绎,行旅充盈,阜市人烟中更见“扑地阁间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阜市东来,海门连城,“几家峻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东来西就,南去北往的商贾行旅们不再是倚树摆摊。而是在“常听欢声动六街”中做生意了。这时,廉州城内才有了真正意义的“街”。那么,这“六街”又是指什么街呢? 据史料记载,明代廉州城内共有22条街巷,而称为街的只有三条,一是承宣街,清以后的府县衙门,科举试院都设在这一带。二是还珠街,三是武安街,其余的都是以巷、里、坊称之,都是曲巷深道。阜民路在明代已成雏型,一直沿用至清未民初时成街,称为圩地街。成为古城的主要商贸中心。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商贸流通作用。 到了清代,在老城区外建有玑屯街,卫民街(今东圩)、十字街、头甲社、钦州巷,廉州的街道伸延西门江西岸,形成了西起阜民街至惠爱东,接承宣街(中山路)的商业街道布局,这个明清时期街道布局一直沿用至今仍适用,由此可见古人设置街道的讲究和前瞩性。 廉州街到处都记录着古城历史的印记。北河街因古城护城河而名,新街是辛亥革命时期建成的,取其革新之义,并不是今天新建之意。上仓街,下仓街是因为清代这里建有上下两处谷仓,又是高廉粮署衙们所在地而得名。沙街尾(今康乐街)是清代建街时这里是海岸沙滩故以沙街尾取名,横街建于清代,因其横向向西伸延故称。西安街原叫大坟坡,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大坟。清未民初建了西安市场,也就随之称为西安街了。 综上所述,古人兴高采烈地讴歌的“六街”虽然是泛述,但也是有所依据的,按明清时期廉州街道的布局,承宣街至阜民街(南北)一带的街道,应都是“六街”的所指范围。因此六街所指及当时的繁荣景象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 特别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廉州任知府的康基田,更注重廉州街道建设,他主持修建的卫民街(今东圩)共有商铺二百多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这也算是超大规模的街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