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骑楼老街的建筑格局,不仅是各种建筑风格的融合集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要,吸纳积聚了新的元素,增添了文化内涵,成为独显地方特色的建筑构造。至今尚存于骑楼老街里的“担水巷”,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北海老城和廉州古城的骑楼老街深巷中,相隔不远便可见一条条深长狭窄的胡同。这些胡同一般不足两米宽,由于终日缺乏阳光照射,胡同里的地面和墙壁上都不同程度地长了青苔,使人从中感受到厚重的沧桑履痕。这些深深长长、窄窄暗暗的胡同,短的几十米,长则百多米,都是随着骑楼老街的山墙向着海边或西门江的方向伸延而去,在骑楼山墙的夹缝中形成了独具景观的“一线天”巷子。这些“一线天”巷子就是古时北海骑楼老街及廉州古城老街中,居民挑水的专用通道,俗称“担水巷”。
北海骑楼老街现存的“担水巷”都集中在珠海路老街一带,即今北海骑楼老街景区内。由于长期以来“担水巷”的时代社会特征、民生功能及历史文化内涵被忽视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世人对“担水巷”的认识日渐淡忘,导致“担水巷”在历史文化景观的开发价值方面被淡化甚至异化(如被戏称为“摸乳巷”等),掩盖了其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令人惋惜。
廉州古城内的担水巷集中在西门江两岸的街道,西岸北起二甲社,南至埠民南,东岸北起篓行街,南至沙街尾。在这一千多米江两岸的街巷中,大大小小的担水巷,就像西门江伸出的抚摸着古城的触角,窥探着古城的世事沧桑。
北海老城和廉州古城的骑楼老街中,“担水巷”的形成,源于古时候北海骑楼老街和廉州古城的海捕运输的供水补给,及老街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原来,北海骑楼老街与廉州古城老街的修建,都与当时的地理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北海老街港口码头的渔业海运及廉州古城西门江海上丝路入海通道黄金水路的漕运。在当时,不论是北海骑楼老街或廉州古城老街,其商铺排列基本都是单门独户的前店后库式布局,商铺与商铺之间紧挨在一起,不留有空间,有的还是共墙通用。为了解决商铺装卸商品货物的问题,商家一般都会在商铺后面临海临江的仓库建有自用的小码头,货殖往来,用品补充,都可以在自家的商铺范围内完成。
后来,随着港口码头业务的扩展,外埠往来的商船规模大了,数量也多了,单靠这种一家一铺式的小码头已经无法适应商贸业务的需要,就必需修建专用的物资补给运送通道,以适应商贸发展要求。北海骑楼老街与廉州古城老街作为海上丝路始发港的物资集散地及商贸港口码头,大量南来北往的商船在这里停靠转运货物的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需求就是要补充日常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大量的生活用水的补给。古时候水务事业不发达,没有自来水,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基本上都是顺自然环境而采用,人工打井取水是主要的途径。向船只运送用水,全部都靠人抬肩挑。而在向商贸船只运送补充物资的过程中,其他用品都可以借助原来的商家自设的小码头解决,但运送生活用水就不能穿堂过室而行了。就这样,专门向船只供水的通道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担水巷”。
担水巷的设置为什么是又窄又长的呢?这是因为“担水巷”的使用是有定向性及周期性的,主要用于向船只送水,平时并不常用,同时也是为了节约街道的商业用地,因此,担水巷的宽度也就限于一条挑水扁担的长度了。
此外,古时候的社会对疍家人存有偏见,“担水巷”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疍家渔民上岸交易的限制性通道。
每一条担水巷尽处都建有一座伸入江中的台阶,这些台阶是为了人们上船方便而建的。台阶是由青砖砌起来的,一级一级地进入江中,任凭江水起落漫浸,岿然不动。
曾几何时,每当船只泊岸时,或黎明时分,或暮色苍茫,在那鸡鸣残月中,烟绕楼台侧的担水巷里,便响起了咯当咯当的木屐声,那正是挑水女人队伍的脚步声。由于夹在房屋中间的挑水巷又窄又深又长又暗,挑水女人大都是手提着镜灯照路,这种四方形的镜灯结构别致,设计精巧,四面是玻璃镶成,留一面活动小门供点灯添油之用,镜灯顶上面做成喇叭形。可以想象,幽暗长巷中,几个女人提着镜灯挑水,身影随光起舞,木屐声悠悠回荡,是一道多么富有韵味的景致。
夕阳中的担水巷,是男人和孩童们的欢乐通道。父子相携,朋友相邀,一起通过担水巷来到台阶码头,会游泳的跃扑水中,游向对岸。学游泳的双手叉住台阶,伸着双脚打水花。胆小的只好坐在码头的台阶上,半身浸着江水拨着水花自乐。
月亮浸在江心,星星也加入人们戏水的阵营,担水巷中响起了女人埋怨的呼叫,母亲急切的召唤,于是,担水巷里留下了水淋淋的脚迹和女人教子的软语柔音,当然还有男人们掩饰失职而自我解嘲的粗声大气的哈哈,哈哈……
再后来,随着北海骑楼老街与廉州古城老街港口码头设施的扩大完善,有了专门的码头和供水设施,人们不用再人抬肩扛地给船只运送用水。昔日,外沙海滩边,清晨晓月下的担水人影不见了;西门江边,与螺号交织回响的担水脚步也已经远去。但满载着时光履痕的担水巷却在老街居民的生活创造中有了新的活力,定格成为老街民俗画卷中的组成部分。
转自北海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