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明月,品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合浦月饼制作历史悠久。据考究,合浦大月饼是由宋代猪仔饼逐渐发展而成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结束被贬生涯的时候,回家途中经过合浦,吃了外形像猪仔的月饼后,写下名句,小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东坡先生在题为《留别张左藏》一诗中,是这样描述合浦猪仔饼的:编雚以豆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诗中的“编雚”就是用一种灌木条编的小猪笼,笼里装着用黑豆做眼睛的猪仔饼,猪仔饼的身上还涂了各种颜色的涂料。这就是东坡先生见到的合浦猪仔饼了。
合浦大月饼非遗传承人彭志勇:猪仔饼是象形饼的一种,早在宋朝就开始在合浦一带流行,它造型可爱,口感酥甜。送给小孩猪仔饼,寓意小孩白白胖胖,快高长大。
彭志勇师傅是县城一家月饼厂家的店主,也是北海市认定的五个合浦大月饼非遗传承人之一。每年除了制作传统的合浦大月饼之外,他还制作猪仔饼。猪仔饼虽然大受街坊热捧,但为了保证品质,彭志勇师傅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每天只做200个猪仔饼。记者走进店内看到,彭志勇师傅站在一张大工作台后,负责制作猪仔饼的核心工序,只见他熟练地揪面、包馅,将裹了馅料的面团放入模具,一只栩栩如生的“猪仔”就诞生了。再用糖胶点上两只眼睛,凑够一盘送入烤箱,烤上20分钟出炉刷上蛋黄液,再入烤箱烤8分钟,金灿灿、热腾腾、圆嘟嘟的猪仔饼就出炉了,香气袭人。猪仔饼的包装最为有趣,是一个竹片编成的镂空小笼子,散发着淡淡的竹子清香。 合浦大月饼非遗传承人彭志勇:制作一个猪仔饼要经过调馅、和面、分馅、分皮、包馅、成型、烘烤、冷却、包装等至少九道工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每道程序都要用心,不可马虎,才会有好味道。
彭志勇师傅说,现在自家饼铺生产的猪仔饼是经过改良的。
合浦大月饼非遗传承人彭志勇:过去的猪仔饼馅料单一,现在馅料丰富了很多,有豆沙、莲蓉、五仁、蛋黄、紫薯等多种馅料,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在那物质不是那么丰富的年代,猪仔饼不仅是合浦小孩的中秋食品,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玩具,给孩子们带来了甜蜜与欢乐。60后的傅叔忆起猪仔饼,大叹“时光好快”。
顾客傅叔:我们儿时的中秋记忆少不了猪仔饼。中秋那天,每个孩子手中提着一个猪仔饼,唱着阿婆教的儿歌“第一口吃猪嘴,小脸蛋,长肥肥。第二口吃尾巴,小脑袋,长头发。”
在现场看到,前来购买猪仔饼的顾客络绎不绝。
顾客陈佩华:我读大学时带去给外地的同学吃,他们都会问我怎么会有那么可爱的东西,我会给他们解释这是合浦特色的猪仔饼,到毕业后,我每年都会给小伙伴寄些猪仔饼。
小顾客瓜瓜:猪仔饼好可爱,爸爸,我也想吃猪仔饼。
之前有微友告诉小合,他在合浦很多年都不知道猪仔饼,现在的中秋月饼花样越来越多,但是很少人知道猪仔饼,小合希望合浦大月饼的文化能让更多人了解。
来源:合浦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