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在南康附近有一座沙塘岭书院,环境清静,青山绿水相近,东面是南康江,书院的正面有一个池塘,塘边的柳树吐出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荡,池中的荷花含苞待放,青蛙坐在荷叶上咯咯地叫着,书院传来朗朗有韵的书声。 一个女放羊娃常到书院玩耍,向一男生学习,渐渐他们成了好朋友。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青春侣伴,这男生很勤奋,五更鸡鸣便起床朗诵书诗,故得名鸡朗。他赴廉州府应考,在县府为官。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调妹的父亲将她许配给地方上一个财主为妻,调妹宁死不嫁,后得鸡朗的同学帮助,鸡朗与调妹结为夫妻,一些艺人将鸡朗和调妹的恩爱故事和抗争精神编成别具韵味的曲牌唱调,把喜事到处传唱。很快,鸡朗和调妹的故事便传遍了民间。而这首充满家乡特有韵味的曲牌唱调就是流传至今的“卖鸡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