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设在合浦的中央、省直机构 合浦历史上初设的行政建制为郡,这是汉代十三刺史部州一百零三郡之一,属交州刺史辖。此后一直都是郡、州、县治所,也就是省会(郡治所),大行政区(州治所)驻地。这里要说明的是,汉的州与唐以后的州是不同的行政区域。汉代的州辖郡,唐代的州是道的辖区。汉合浦郡属交州辖,唐廉州是邕管道辖,属安南都护府辖区。由于行政区域管辖的变更,历史上合浦除了是州,郡治所之外,还设置过许多中央或省直机构,今选其重要者略述之。
秦汉间的南越王行宫。秦未,时任南海尉的赵佗趁机用武力合并了南海、桂林、象郡等岭南三郡,自立南越王国。赵佗即位为南越国王。赵佗能以南海尉之力吞并三郡,与当时的建制设置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却只在南海设置一个军事长官东南尉来管理三郡,时称“东南一尉”。赵佗也就当然是三郡的长官。后来蜀国发兵侵入越南领地,赵佗率军反击,来到合浦驻军时,发现合浦水陆交通方便,于是就在此设置南越王行宫,以作指挥大本营。这相当中央直辖的军事机构了。到了西晋时,人们在南越王行宫旧址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为灵觉寺,即今东山寺。 唐朝后期的咸通年间,唐王朝已显哀落之兆,边境战事不断,正如杜甫诗中所描述的“烽火连三月”。唐王朝在全国设置的六个都护府几乎都有战事警报。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南都护府。时,南诏军队二次攻占安南都护府,还进逼围攻邕州等地,朝廷只好撤销了安南都护府,在廉州设置安南都护府行营,任命岭南节度使高骈(相当于大军区司令,时唐王朝在全国设十五个道,道长官为节度使)为安南经略征讨节度使驻廉州行营,统一调遣指挥八道兵马,仅三个月便打败南诏军队,收复了安南、邕州等失地。在廉州设置的这个安南都护府行营应该也是中央直属的前敌指挥部吧。 宋代在合浦设有布政司分司衙署,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驻廉州办事处,中山路因此曾称布政司街。宋初合浦县一度并入石康县,廉州改为太平军,这个设置只有十五年时间,后来又改置州辖郡,称廉州合浦郡。这时,廉州出产的海盐负责供应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南宁、梧州、贺州、玉林、来宾。时称:“庶一水可散于诸州”。廉州出产的海盐“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专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有史料记载,当时廉州盐税收入主要用于买马,此一款项占了朝廷买马费用的三分之一。朝廷为此专门在廉州设置了盐仓专管,设盐署衙门,相当于今天商务部的直属机构。宋代为了接待从东南亚进贡的政府官员,在廉州专设太平军传舍,类似外交部驻廉州招待所。 元王朝统治时间虽然只有九十七年,但对合浦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撤销了蛋家不得上岸居住的禁令。二是派出官员巡视合浦,重建了甄没已久的海角亭。三是在合浦设置了市舶提举司。市舶提举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部门职能,始设于唐,时仅在广州设衙门。宋时扩大到泉州、明州(今浙江字波)杭州、密州(今山东胶县)。元朝设泉州、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四处,的增设温州、廉州,时为六大市舶提举司,官秩正五品,相当现在部直辖的厅局级了。 明代因采珠之需,朝廷仍然在廉州设市舶提举司。洪武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七年后又恢复为府。属广东布政司行政领导。后来撤销了廉州市舶司之后,采珠业归海北兵备道派员兼管。于是,廉州府官衙又增设了指挥同知,指挥全事,官秩从四品或正五品。这些官职本来是纯军事性质的。用来管理采珠,由此可见明朝对合浦采珠业的重视。 清代在合浦设置的省、部级中央直属机构有:顺治四年(1647年),以户部副理事官为采珠使,户部理事是掌管宗室的官员。也算是半个钦差吧。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廉州总兵官,这是绿营兵高级武官、正二品。此后,廉州总兵府设置成定例。康熙元年(1662年),设北海镇标及城守营在廉州府城,固定为总兵官衙门。康熙九年(1670年),设乾体水师营。十三年设广东分巡雷廉道,驻廉州府、辖雷州、廉州二府,属于监察部的派出机构。二十二年,设廉州盐场署。二十五年,设廉州口海关。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两广盐运使司运判,是盐运使(三品官秩)的属官,从六品,比县太爷还高半级。乾隆初年,设廉州府粮仓,至光绪年间改设高廉粮道署衙门。粮道官从四品,直属于总督与巡抚。这是清朝最后一个设在廉州府的省部级中央直属衙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设在合浦。 1953年—1959年,广东湛江专区驻地设在合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