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活跃的鱼别买,可能含致癌‘鱼浮灵’。”近期,很多人都在微博、微信等渠道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称一些鱼贩往水里加入名为“鱼浮灵”的白色粉末,半死不活的鱼虾便马上变得活跃起来,而鱼浮灵会致癌。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针对鱼浮灵问题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称“鱼浮灵”的作用是给水产品增氧,并不像网传那样会致癌,安全风险有限。
网传 白色粉末让鱼“一秒复活”
“鱼也不能吃了?”关于“鱼浮灵”的一个实验近期在朋友圈疯传,视频里,一个盆里装着一条鱼,半死不活的,不太动弹。往盆里撒了一些白色粉末后,那条鱼马上活蹦乱跳起来。
据传,有人去菜场买鱼,结果看到惊人一幕:摊贩往大水盆内加入一种白色粉末,迅速用手搅拌,不一会儿白色粉末就溶解了,将半死不活的鱼虾倒入其中,没想到,鱼虾一会儿就活蹦乱跳开,仿佛这些鱼都是刚从河里捕回来的。鱼贩就是用这种名叫“鱼浮灵”的粉末,让濒死的鱼虾恢复活力。
这一传言还有补充版本,称不明真相的群众买了这些“起死回生”的鱼虾,那就大单了:撒过“鱼浮灵”的鱼经检验发现,鱼体内铅超标1000倍,砷超标近10万倍,可能严重危害人的肝、肾、智力等,甚至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市民徐女士表示,看了这个消息,她真是不敢买鱼了,“以前那些谣言还能说是口说无凭,但是这个实验太真实了。”眼看快不行的鱼,撒一点粉末就像“打鸡血”一样活力十足了,让人觉得这东西很可疑。
回应 “鱼浮灵”实际上是增氧剂
“鱼浮灵”是什么?水产品中使用“鱼浮灵”可能存在怎样的风险?记者从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2015年第16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组织有关专家解读水产品中使用的“鱼浮灵”。
据介绍,“鱼浮灵”的作用一般是应急增氧,当连续阴天或者光照强烈时,可以通过加入这类化学增氧剂来控制水体微生物的平衡,改善水质。
在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中,使用“鱼浮灵”能为鱼、虾、蟹等迅速提供其呼吸所必需的、充足的氧分,这不仅延长了它们的生命,还可以使因缺氧而萎靡的鱼虾活跃起来。这可解释网传实验中发生的那一幕。
调查 菜市鱼贩多用气泵增氧
鱼贩是不是真的使用“鱼浮灵”来给鱼虾“续命”?12月14日,记者走访了南宁市的飞凤市场、纬武路市场、官塘市场等多个市场,发现绝大部分摊贩都是使用气泵给鱼虾等水产品增氧。
在飞凤市场的水产行,记者看到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有一个气泵,连着几根塑料管,分别伸进装鱼虾的几个水箱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一名摊贩告诉记者,小小一个水箱里面装那么多鱼,肯定会缺氧的,这是在给水里打氧气。
纬武路市场的几名鱼贩都表示不知道什么是“鱼浮灵”,制氧都是靠气泵。有一名摊贩告诉记者,“鱼浮灵”是在养鱼和运输的时候用得多,“如果是卖鱼的时候要增加氧气,那肯定是用氧气泵方便了。”也有鱼贩说,卖鲜活水产品,死几条鱼肯定是难免的,有时候是鱼生病等原因,不是增点氧气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懒得搞那么多“名堂”,“刚死的就捞出来便宜点卖,也卖得出去”。
说法 “鱼浮灵”安全风险有限
尽管“鱼浮灵”的“奇效”确实是因为具有增氧作用,但是,相关成分、分解产物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表示,“鱼浮灵”类增氧产品目前尚没有相关国家标准,而且由于没有治疗鱼病的功能,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作为鱼药来对待。
不过,从它的主要分解产物过氧化氢来看,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我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规定,过氧化氢属于“动物性食品允许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药物”;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过氧化氢属于“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表示,从目前的舆论情况看,认为“鱼浮灵”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安全风险。一是“鱼浮灵”在水体中分解产生的过氧化氢和碳酸钠,有一部分可能会被鱼的体表吸收或通过鳃进入肌肉内,存在隐患。其实,这两种物质对鱼类的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一般没有负面影响,目前也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和理由说明“鱼浮灵”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鱼浮灵”作为化学品,其中可能含有铅、砷等重金属,存在隐患。个别不法商贩可能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化工品过氧碳酸钠来替代渔业用“鱼浮灵”。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这种情况下确实有可能存在引入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风险。不过,鱼塘面积一般在10~200亩不等,水体体积大,要达到全池长效增氧的效果,使用“鱼浮灵”这种化学增氧剂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遍采用的气泵等机械法增氧,所以通常“鱼浮灵”的使用时间短、用量相对也很小。运输流通过程中,“鱼浮灵”类化学增氧剂的使用时间一般也比较短。由于重金属在鱼体内蓄积需要一定时间,总体来看因使用“鱼浮灵”带来重金属残留的风险并不高。
提醒 网传重金属超标十万倍不靠谱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推进“鱼浮灵”类渔业投入品相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使用流通要求等,规范产业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信任度。同时,对“鱼浮灵”类产品开展风险监测,查处用工业级原料生产出来的过氧碳酸钠替代作为渔业投入品的“鱼浮灵”的违法行为,排除风险隐患。在水产品的养殖和流通过程中使用“鱼浮灵”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有限,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注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水产品即可。
专家表示,网传消息称,对撒过“鱼浮灵”的鱼检验后发现“砷超标近十万倍”。而根据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鱼类无机砷的上限是0.1mg/kg。如果超标近十万倍,那么砷的含量就接近10g/kg,相当于1条1公斤的鱼里就含有10克砷。作为一种重金属杂质,需要投放多少“鱼浮灵”才能达到这个效果?更何况这些砷还要被鱼全部吸收并活下来,这可能吗?相关的监管要加强,但是通过网络传播恶意夸大事实、煽动公众恐慌的信息,是非常恶劣的。(南国早报)
PS:我也是经常去菜市场买菜的苦逼家庭妇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关于“鱼浮灵”的消息时,也是蛮担心的,几次想买鱼都犹豫了。不过看到这篇辟谣的文章就放心多了,合浦的菜市场上卖活鱼的也大多都是有打氧机的,那些挂了的都是挑出来降价销售,而且“鱼浮灵”也并没有谣传中的危害性那样强,所以今天打算去买几斤鱼回家煲汤喝了压压惊。
|
|